共有多批植物樣本,2/12開始第一批,切蔥切到在實驗室哭起來,真是新奇的體驗。
帶手套處理,避免手部的任何細菌被篩出,不清洗樣本直接切成適當大小後,測量重量、加入鹽巴或糖或鹽水,混勻後,放進滅菌過後的玻璃罐,使其發酵。並 放入密封塑膠箱中,點蠟燭去除氧氣,並放入要價上百元的 MGC 厭氧包(一包可放入 2.5L 的空間,箱約有 15L,所以再藉由燒蠟燭去除氧氣)。
想要測試是否為厭氧環境,一開始老師拿到了測試片,但已過期,我們還是試試看,將四片貼至箱子,呈色的部分朝外,後來覺得似乎沒用了,都沒有改變顏色。
發酵過後,觀察發酵液是否混濁、有氣味,並鏡檢是否有乳酸菌,再進行劃菌。
後來發現醫檢的劃菌法很不錯,故都改用這種方法,請見我寫的另一篇筆記。
(原先不是使用劃菌,而是稀釋 0.1倍後加入 100 微升的發酵液進入培養基,但發現此種方法並不好。)
* 發酵液進行保存:
使用 15mL 離心管,使用藍色大隻的 pipette,調為 500(5mL),
加入發酵液以及 50% 的甘油,保存至 -20度C 。
* 相關文件:「201402植物來源篩菌」,此為共用者才可觀看之文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